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广为人知。
2017年,西安不断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高陵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启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建设。2018年7月,西北民大旧址获批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5月20日,历时一年六个月精心筹备,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西北民大从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3月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历经近四年时间。在这个革命熔炉熏陶下,一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很快被熔炼成为政治过硬、精神饱满的革命战士,毕业后在西北五省区新区开展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区的政权建设工作。
旧址新貌
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南门紧邻高陵区职教中心。记者参观时,可以时时聆听到职教中心响起的上课铃声和学生们在运动场上的嬉闹声,恍惚间似乎西北民大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博物馆南门是根据老照片复原而成,青砖垒筑墙,圆弧形匾额,手书校名,十足的年代感。走入院内,第一眼看到的是老式照壁,上书红色“忠诚老实 实事求是 团结互助 艰苦朴素”十六字校风。
旧址坐北朝南,共有三栋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式建筑,整齐高大,每一栋正中间为礼堂式大门和宽敞大厅,两边对称。红门、绿木窗、青砖黛瓦,走过七十年风雨,依然深邃,有豪迈之气。三栋建筑总占地约8024平方米,共计52间房。工作人员说,这三栋都是西北民大原始的建筑,现在都是文物本体。
发展路线图
博物馆展厅有一幅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清楚了解西北民大的创建历史。
西北民大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另一个重要节点是延安大学,这中间历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多次合并变更。
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举行了开学典礼。延安新华书局为陕北公学出了特刊。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这首由校长成仿吾作词,教员、著名音乐家吕骥作曲的《陕北公学校歌》,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热血青年。
陕北公学办学四年,抗战时期与抗大齐名。她以培养革命的先锋队为己任,吸引五湖四海的进步青年奔赴这里。
陕北公学开创了党办高等干部学校之先河,为党的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1949年春,随着彭德怀司令员在马栏发出“出击西府,进军关中”的命令,西北各地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此时,社会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各级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是,当时西北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1949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了西北中央委员会,专门研究部署为西北解放加紧培训干部工作,决定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5月20日,西安解放,延安大学随即迁址西安,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据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义主义学院二级教授袁武振考据,1949年6月3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决定以西安市西关南火巷西边原裕秦纱厂旧址暂作校址。同时,学校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名义,在《群众日报》刊登招生广告。公告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各种干部”。学习期限暂定四个月,招收名额三千名(男女兼收)。
1949年7月中旬和8月2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先后两次在西安举行招生考试。8月23日,新生入学,按文化程度分编为三个部。一部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暂住西北大学;二部为高中生,与校部住原裕秦纱厂;三部为初中生,住东北新村和东关民立中学。此外,四部为财经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北平招生),由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直接领导;五部为旧公教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直接领导。
194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为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西北局决定原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今后该校一切校务,统由西北局直接领导。”
1949年9月21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因为裕秦纱厂校舍紧张,就于当年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办学。四部在山西解县,五部学员仍在西安,为走读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西北民大又设立了兰州分校。
西北民大招收的学员以青年知识分子和接收国民政府各级机构后留用人员为主,还有两部分是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来的干部;对人民有罪的分子与有反革命身份的分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建立革命人生观,进一步明确个人前途与革命前途的关系。学制为一年半左右,开设“两大课程”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按“五大步骤”即学习准备、理论教育、测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教育、结业完成学业。
新时期办学典型
学员们没有运动场地,就自己修建篮球场,没有水源就自己动手打井,齐心合力,将课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学校还创办了校刊《民大生活》,这成了记录西北民大办学历程的最直接资料。
习仲勋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多次莅临学校,对办学任务、方针和人才培养方略等给予指导。在开学典礼上,习仲勋从政治的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地位和性质。他指出:“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训练出大批的政治干部。”
袁武振教授发表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上的文章《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文中提到,据1949年10月9日出版的《民大生活》第三期记载,习仲勋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举办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重要意义,代表西北局向民大开学表示热烈祝贺。
文中还提到,习仲勋阐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告诫西北民大的师生们:“没有思想改造,任何技术都不能掌握,不能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必须走的一步,这一步应该老老实实地走过去,给以后学习其他本领和技术打下一个基础。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它,一切技术都是空的。”他希望学员们“毕业后到工厂去,到农村中去,到兵营里去,到经济部门的各种企业中去。在实践中去锻炼一二年后,才可以算为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习仲勋号召西北民大继续保持民主作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语重心长地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有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应该的,需要提倡的。我们要老老实实锻炼自己。新社会的任务大得很,建设新中国若没有成千上万的艰苦朴素的干部,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习仲勋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西北民大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校风,逐步树立了“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一切围绕教学”为主导的正确办学方针,要求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使学生学好。
民大炼成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