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地区。1928年,共产党领导川东、川北农民起义,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区进入四川,与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通江、南江、巴中,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7日在通江成立川陕工农民主政府,粉碎四川军阀的多次“围剿”,到1934年,根据地扩大到西至嘉陵江,东至城口、开江,南至营山、渠县,北包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五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1935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川、康边境转移。
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与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范围为二十三个县,约六百万人口。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川陕苏区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区域”。
1933年6月,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1933年8月中旬,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红军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有绥定、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改为红33军。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0000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万人。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同时,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成为川陕根据地的鼎盛时期。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命令北上抗日,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的取得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对仗工整、大气磅礴的对联,出自80多年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当年翻天覆地、如火如荼斗争情景的生动写照。川陕根据地,背靠巴山南麓,俯视川东盆地,地势险要,兵强马壮,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央根据地的毛泽东盛赞:川陕根据地“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